湖北省經信委
關于印發《湖北省鹽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鄂經信規劃[2012]319号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一日
各市、州、省直管市、林區經信委,省鹽務管理局:
鹽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産業,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産。為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引導我省鹽業産業健康有序發展,依據全國《鹽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湖北省工業 “十二五”發展規劃》,我委組織編制了《湖北省鹽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湖北省鹽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前 言
鹽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産業,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湖北省鹽業經過改革開放特别是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促進我省鹽業發展,推進鹽業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強鹽業整體競争力,促進鹽業可持續發展,為我省國民經濟發展和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依據全國《鹽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湖北省工業 “十二五”發展規劃》,特制定本規劃。
(一)資源概況
1、岩鹽儲量豐富
湖北省是全國少有的富鹽省份之一,據湖北省礦産儲量委員會提供的岩鹽地質和儲量報告,已查明湖北省D級以上鹽儲量(NaCl)97.69億噸,略小于青海、雲南、江西、四川等省,居全國第五位,其中岩鹽69.52億噸,地下鹵水28.17億噸,預測資源量2708億噸,資源總量2895億噸,僅次于四川省(48600億噸),居全國第二位,遠景儲量高達7900億噸。
2、分布相對集中
湖北省岩鹽資源總面積約2209平方公裡,主要集中在鄂中的江漢平原,包括雲(夢)應(城)、天門、潛江、松滋—公安、沙市5大成鹽盆地,儲量占全省95%以上,特别是潛江凹陷,遠景儲量達2400億噸,雲應凹陷預測地質儲量369億噸;另外還有鄂北的棗陽和鄂西的利川建南2個小鹽盆地。
3、适于綜合利用
湖北省的鹽類礦産有古鹽湖邊緣相帶的硫酸鹽沉積,也有中心相帶的氯化物和鉀鹽沉積;有富含芒硝的固體岩鹽,也有富含碘、溴、鉀、锂、锶、铯等有用元素的伴生鹵水,特别是岩鹽地層中還有石油、天然氣産出,是鹽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無機化工綜合配套的理想原料基地。
4、資源易于開發
除潛江外,大部分礦層埋深在150—650米,礦層基本穩定并在一定埋深相對富集,多數礦體地質構造簡單,礦層傾角平緩穩定,頂底闆條件好,适宜鑽井水溶法開采。
1、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2010年,全省制鹽工業産量630萬噸,僅次于山東、江蘇,居全國第三位,井礦鹽産量居全國第一位;食用鹽産量110萬噸,居全國第一位。2010年全省制鹽生産能力達635萬噸,比“十五”末增長47.67%;鹽産量630萬噸,比“十五”末增長44.32%。2010年湖北鹽的總消費量630萬噸,比“十五”末增長50.72%;其中食用鹽、工業用鹽、出口鹽各占總消費量的18.0%、80.3%、1.7%。
2010年,全省9家食鹽定點生産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增加值分别比2005年增長33.7%和11.9%。
2010年,全省鹽業資産總額4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利稅總額4億元。
2、結構調整成績顯著
“十一五”期間,我省制鹽企業經過産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制鹽企業生産能力顯著增強、生産規模擴大,制鹽企業鹽産品由單一生産向鹽化結合方向發展已顯現,多品種多系列鹽産品開發能力大為增強。
制鹽企業産業規模不斷擴大,60萬噸以上規模的制鹽企業由3家增加到6家,占60%以上。其總産能占全省産能的81.9%,産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鹽化産業基地形成規模,産業鍊得到了延伸,現有3家制鹽企業已經實現了鹽化結合,産業鍊達到了延伸。江漢鹽化工業園、應城鹽化工産業園、雲夢鹽化工産業園等各具特色的鹽化工基地和産業集群初具規模,制鹽企業單一生産模式得到改善。
制鹽行業的鹽品種不斷增加,高附加值産品比重有所提高,已占鹽産品的15%左右。目前,已研發了20多個新品種鹽,形成了以精制加碘鹽為主導,以營養鹽、晶純鹽、低鈉鹽等系列品種為補充的産品體系。
3、科技創新成效明顯
“十一五”期間,全省制鹽行業生産工藝不斷改進,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生産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制鹽生産線采用鹵水淨化、鹽硝聯産生産工藝,産量、質量、環保、能耗等各項指标均達到國内先進水平,部分生産裝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全省制鹽行業擁有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鹽業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專利1項,并培育了多個名牌産品。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噸鹽綜合能耗年均降低18.6%,“三廢”實現達标排放或零排放。有5家制鹽企業的食鹽新産品被國家認定為“綠色食品”。
4、鹽業法規實施得力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食鹽專營辦法》和《湖北省鹽業管理條例》等鹽政法規,依法依規履行鹽政管理職能,聯合公安、工商、衛生、質監等部門,強化源頭治理和市場檢查,較好地維護了我省鹽業市場秩序。
“十一五”期間,積極落實國家食鹽生産許可證、運輸準運證、批發許可證管理辦法,形成了“政府引導、行業配合、社會參與”的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食鹽安全責任制,嚴格控制工藝操作、堅持安全生産、提升産品質量,确保了食鹽安全供應。
2010年,全省碘鹽供應量達到112萬噸,加碘鹽合格率、碘鹽覆蓋率、食鹽計劃完成率分别為99.87%、99.5%、101%。建立了食鹽市場供應應急體系,有效預防和及時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維護了社會及市場穩定。
5、網絡流通體系完善
湖北鹽業集團在省内縣級以上行政區域設有93家分公司,擁有遍布全省城鄉的食鹽配送營銷網絡體系。“十一五”期間,我省食用鹽年均銷售量37萬噸,2010年達38萬噸,保障和滿足了全省6000萬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時,産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并遠銷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2010年向省外分配調撥加碘鹽75萬噸,供應出口鹽11萬噸。
與此同時,我省鹽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為:
一是産業規模偏小。目前,我省鹽業總體産業規模偏小,産能小于60萬噸的還有3家,占我省制鹽企業的30%。與國内鹽業發達地區及我省其它支柱産業規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産品結構單一、鹽化分離。我省鹽産品大多處于初加工階段,精、深加工不足、産品品種單一。我省大部分制鹽企業沿襲單一的制鹽生産模式,鹽化未能結合,緻使鹽化工發展滞後,産業鍊延伸不夠,一方面導緻制鹽企業的經濟效益較低,另一方面使全省50%的工業用鹽銷往外省,資源優勢未能有效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是科技創新有待提高,裝備水平參差不齊。制鹽工藝裝備和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投入開發研究不夠,技術和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部分企業能耗偏高。
四是流通現代化建設步伐不快。沿用過去的按行政區劃設置組織機構和批發網點,食鹽流通環節多、成本高、運行效率低。食鹽零售網絡終端建設和非鹽經濟發展與先進省份相比相對滞後。
二、發展背景
1、國際鹽業市場發展趨勢
世界上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産鹽,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美洲、歐洲,這三個區域原鹽産能占世界總産能的95%左右,中國和美國産量之和占世界總量的40%。2009年世界鹽産量為2.7億噸,其中,中國占26.8%,美國占16.86%。根據預測,世界鹽的總産量在今後五、六年内将以每年2%-2.5%的速度遞增,2015年将達到3.1-3.2億噸。
2、全國鹽業市場發展趨勢
(1)兩堿工業發展分析
氯堿和純堿兩大行業是我國主要的用鹽工業,目前,兩堿工業用鹽已達總消費量的80%左右。近幾年,國内兩堿生産高速發展,燒堿、純堿、PVC和甲烷氯化物等主要産品的産能和消費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純堿産量2086萬噸、燒堿産量2029萬噸,總用鹽量将達到6000萬噸左右。根據氯堿協會和純堿協會預測,“十二五”末,燒堿産量将達到2800萬噸左右、純堿産量将達到2400萬噸左右,總用鹽量将達到7500萬噸左右。
(2)市場消費預測
根據預測,“十二五”末兩堿用鹽量為7500萬噸,食用鹽消費量穩定在900萬噸,小工業用鹽保持在400萬噸,其它鹽保持在200萬噸,進出口鹽量保持平衡。因此,“十二五”末鹽産品消費總量9000萬噸左右。
3、湖北省鹽業市場發展趨勢
(1)兩堿工業鹽市場發展分析
2010年,全省燒堿産量65萬噸,純堿産量143萬噸萬噸(耗鹽300萬噸),分别占全國産量的3.47%、6.88%,分别居全國第12、6位。我省氯化産品以及耗堿産品形成了一些特色優勢,在國内和國際上都有相當的影響。根據我省“十二五”規劃拟建設宜昌白洋工業園區、枝江姚家港化工工業園區、雲夢和應城鹽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園、潛江鹽化工業園區等幾個鹽化工園區預測,2015年,湖北省燒堿、純堿的生産能力分别達到150萬噸、200萬噸,将增加耗鹽300萬噸。 “十二五”末,省内兩堿工業鹽需求量将達600萬噸左右。
(2)食用鹽市場發展分析
湖北是全國最大的食用鹽生産基地,2010年産量達到110萬噸,占全國總量的16.5%左右。
——省内鹽市場預測。2010年,省内食用鹽及特種用鹽消費量約40萬噸,小工業用鹽年消費量約為6萬噸。預測,“十二五”末食用鹽消費總量50萬噸左右。
——省外食用鹽需求預測。“十一五”調往省外的食用鹽一直穩定在70萬噸左右。預測,“十二五”末省外食用鹽需求量80萬噸左右。
——出口鹽預測。近幾年來,我省年供應出口鹽量一直穩定在20萬噸左右。受海運和鹽質的影響,國際市場對湖北鹽業影響較小。随着湖北在韓國、日本等國出口鹽市場的進一步開發,出口鹽将會有一定增長。預測,“十二五”末出口鹽需求量将達到20-30萬噸。
另外,我省工業用鹽銷往外省達220萬噸左右,不再增長。
預測,“十二五”末湖北鹽市場需求總量1000萬噸左右。
(二)發展方向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競争日趨激烈,促使世界鹽業的生産和經營不斷進行戰略性調整。鹽業發展方向:
1、更加注重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按照規模化、集約化、多元化方向調整鹽業結構,促進鹽化結合,着力壯大規模總量,提升産業實力,推動兼并重組,做大行業骨幹龍頭企業,提高産業集中度。
2、注重科技進步,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推廣高新技術,生産裝置趨于大型化。真空制鹽實現全過程自動化控制,單套生産裝置已達年産100萬噸,正在向年産150-200萬噸的大型化發展。通過鹵水淨化、多效冷凝水回收利用和消化吸收機械熱壓縮制鹽工藝及生産裝置改造,實現節能減排目标。
3、更加注重多品種鹽開發。在保障碘鹽生産和供應的基礎上,食鹽産品要重點開發綠色食用鹽、保健鹽、調味鹽等多元化鹽産品,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群需要。注重公路化雪、畜牧、水處理、洗浴用鹽、高純度工業鹽等高附加值産品的開發,從數量、品種、質量等方面拓展和滿足市場需求。
4、更加注重鹽化結合。制鹽企業加速推進鹽化結合,培育以鹽為源頭,電、汽、化工産品為産品鍊的企業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産業鍊。
“十二五”期間,我省鹽業具有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是鹽業與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全國和湖北社會環境穩定,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為湖北省制鹽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是全國經濟快速增長,國内氯堿産能布局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給我省鹽化工的發展帶來機遇。我省已建和規劃在建的幾個鹽化工園區,包括宜昌白洋工業園區、枝江化工工業園區、雲夢工業園區、潛江工業園區、應城工業園區等,都将鹽化工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為我省的鹽及鹽化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三是省政府高度重視鹽化工發展,《湖北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把鹽化工列入重點産業予以發展;省國資委将鹽業作為省出資企業予以重點支持的九大闆塊之一,為加快湖北省制鹽工業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境。全省正在全面推進實施做大做實做強工業總體戰略、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實現湖北經濟跨越式發展政策為我省鹽業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曆史機遇。
四是湖北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物流輻射廣闊,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為加快湖北鹽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但是,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尚未消除,世界經濟複蘇的不确定性、不穩定性上升,經濟複蘇的複雜性和曲折性超出預期。
二是鹽業發展的外部條件出現新變化,市場不确定因素增加,鹽的下遊産品燒堿、純堿行業生産周期性波動等因素制約着制鹽企業的發展。
三是鹽業體制改革市場化方向是大勢所趨,國内鹽業市場競争日益激烈,國内鹽業呈現區域合作、強強聯合、千帆競發、加速發展的态勢。
四是環保要求的嚴格。制鹽及鹽化工産業污染較重,随着國家環保要求的提高,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三、指導思想及目标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調整産業結構為主線,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體系為支撐,集成資源,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多元化發展模式,打造我國先進的制鹽工業與鹽化結合的産業基地和最大的食用鹽及特種鹽生産基地,實現我省制鹽工業由原鹽生産大省向鹽化工強省的跨越。
(二)發展思路
湖北省鹽業的發展按照“一促二保三個調整”的思路:
一個促進——即大力促進制鹽工業發展,提高湖北省制鹽工業生産能力和産量。
二個保障——一是保障和滿足湖北省6000萬人民的食用鹽需求及周邊省份約1.5億人的食用鹽需求;二是保障和滿足省内及周邊缺鹽省份工業用鹽的需求,為鹽化結合項目提供用鹽保障。
三個調整——一是調整和擴大制鹽企業生産規模,使全省制鹽企業的生産規模達到國家規定60萬噸規模要求。同時進一步擴大制鹽企業的集中度,骨幹企業能力達到60%-70%。二是調整制鹽企業生産模式,鼓勵制鹽企業與鹽化工企業兼并重組,延伸産業鍊,增強制鹽企業的發展活力;以湖北鹽業集團有限公司為依托,整合省内鹽業生産及流通企業,大力發展精細鹽化工,實現省内鹽業生産、銷售、包裝配送一體化、集團化經營,努力培育營業收入過100億元的精細化工産業。三是調整鹽産品的品種數量和規模,改變目前單一生産食用鹽産品的局面,向生産畜牧鹽、特種養殖鹽、融雪鹽、軟水鹽、洗浴鹽、美容鹽、醫藥用鹽等系列産品發展,擴大鹽産品的品種和規模,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
到2015年,全省制鹽工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多元化、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打造成國内先進的制鹽工業與鹽化結合産業基地和全國最大的食用及特種鹽生産基地。
1、産業規模目标:鹽産量達到1000萬噸,其中工業鹽850萬噸、食用鹽150萬噸,其中多品種鹽及特種用鹽50萬噸。制鹽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5%,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利稅年均增長18%。到“十二五”末,全省制鹽行業經濟規模實現翻一番目标,銷售收入過100億元;力争鹽化工産值達到1000億元。
2、結構調整目标:建成3個150-200萬噸大型制鹽企業,占總産能的60%、其餘均達到或超過60萬噸級規模。制鹽産業集中度達到70%。開展多元化經營,積極開發多品種鹽,形成以營養鹽、晶純鹽、低鈉鹽等系列品種為補充的産品體系,新産品比例提高到25%左右,高附加值鹽産品的比重進一步提高。
3、技術進步目标:建立制鹽工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企業技術進步。鹵水淨化、鹽硝聯産、五效制鹽生産技術裝備比重達到60%以上,燒堿實現鹵水制堿、節能降耗。主導産品質量達到國際水平和國内先進水平。50%以上企業通過ISO1400認證,并達到清潔生産标準。
4、節能減排目标:噸鹽綜合能耗平均降到125kg标煤以下,噸鹽蒸汽消耗下降到1.0噸以下。現有産能60萬噸/年的裝置噸鹽綜合能耗控制在120kg标煤以下;新建裝置噸鹽綜合能耗控制在110kg标煤以下;“三廢”治理力度加大,行業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生态環境得到改善。
5、流通管理目标:推進食鹽流通體制改革和經營管理創新,實現食鹽分裝集中化、流通配送化、銷售網絡化、經營連鎖化、管理信息化,形成全省統一的集生産運輸、包裝品牌、分裝配送、資金結算、信息處理等為一體的現代化食鹽流通體系。到2015年,形成1個10萬噸級、4個4萬噸級的區域配送中心,省内排名前5位的分公司年銷鹽量占全省銷量的比例超過60%。建立國家和省級食鹽儲備,國家食鹽儲備12萬噸(小包裝食鹽),省級食鹽儲備5萬噸(小包裝食鹽)。
(一)努力壯大産業規模,提高集中度
充分利用雲夢、應城豐富的岩鹽資源和産業基礎,以中鹽宏博公司、湖北藍天鹽化及新都化工二大上市公司為龍頭,擴大制鹽企業規模,重點以雲應地區為依托,産能規模提高到150萬噸以上,制鹽企業集中度達到70%,保證省内及周邊缺鹽省份工業用鹽的需求,滿足鹽化工發展的需求。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生産裝備,淘汰單套設備産能小于60萬噸/年的生産裝置;完善鹵水淨化、鹽硝聯産、五效真空制鹽工藝,形成以制鹽為主體、鹽化工相結合國内領先的制鹽産業基地。
擴大有效投入,加快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支持鹽業企業加快特種鹽生産線建設、采輸鹵工程建設、制鹽擴建工程、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以及環境治理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鹽業企業實施五效真空制鹽工藝改造、生産系統配套改造、節能示範工程建設等專項技術改造,合理增加産能,改善品種結構,提高裝備水平、優化生産流程,提高規模經濟效益。
(二)加快鹽化結合,促進鹽化工業園區發展
積極促進鹽化結合,以雲夢、應城等地鹽資源為基礎,建立雲夢與應城兩個循環經濟産業園,改變單一的産業結構,完善潛江鹽化工産業園等,支持建設宜昌白洋澱和枝江鹽-磷-煤工業園區,延伸制鹽工業産業鍊,實現鹽化同步發展。以鹽鹵資源開發、以石油化工、煤化工與鹽化工對接為重點,發展配套産品,形成以鹽為基礎,鹽化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和醫藥化工、化肥等配套發展的鹽化工園區。
發揮荊州豐富的鹽鹵資源和精細化工生産技術及産業優勢,以沙隆達公司為龍頭,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争力的精細化工産業集群。
利用荊州市涴市鎮境内蘊藏鉀、锂、铷等多種珍稀礦産資源條件,建設鉀鹽工業園,開發鉀鹽、離子膜燒堿等配套産品。
利用天門市小闆豐富的岩鹽和芒硝資源,建設鹽化工業園,重點開發鹽、無水硫酸鈉發及氯堿産品。
(三)積極開發多品種鹽,滿足社會需求
全面貫徹《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和全國鹽業“科學用鹽、促進健康”行動,積極倡導“少吃鹽、吃好鹽、科學用鹽”的消費理念,主動适應市場需求,積極進行食鹽結構調整,大力培育低鹽産品的開發,積極營造科學鹽、促進健康的社會氛圍。發揮鹽業優勢,協同行業産銷資源,打造綠色、健康、安全和環保的“雲鶴”食鹽産品體系。以鹽品結構調整為主線,開發多品種食用鹽。重點開發低鈉鹽、海藻碘鹽、有機食品鹽、胡蘿蔔素鹽、維生素鹽等新品種,滿足廣大消費者對綠色、健康、高品質食鹽的要求,提升人民群衆的生活品質。
針對畜牧、水産養殖、公路、醫藥、洗浴、美容、水處理等不同行業特點,研發畜牧鹽、特種養殖鹽、融雪鹽、軟水鹽、洗浴鹽、美容鹽等系列産品,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力争到2015年多品種鹽産量達到50萬噸,産品規格達到100種以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多品種鹽的比重達到25%左右。
(四)改造提升食鹽流通網絡,确保食鹽供應安全
加強現代食鹽流通體系建設。推動食鹽流通網絡合理布局,整合食鹽流通機構,優化經營網點布局,倡導流通渠道扁平化、經營模式多樣化,建立節約型食鹽流通網絡。加快推進鹽業集團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逐步實施有利于推動業務流程優化的事業部制轉型,提高集團管控水平和運行效率。積極創新食鹽流通方式,大力推廣并優化供應鍊管理,鼓勵食鹽流通企業拓展設計、展示、配送、分銷等業務。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普及和深化電子商務應用,完善認證、支付等支撐體系,鼓勵食鹽流通企業建立或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開展網上交易。
提高保障市場供應能力。建立國家和省級食鹽儲備制度,增強政府對食鹽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保障全省應急需要和食鹽安全供應,維護社會穩定。強化市場運行分析和預測預警,增強市場調控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加強食鹽應急調控機制建設,提高迅速集散應急食鹽商品能力,綜合運用信息引導、區域調劑、收儲投放等手段保障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提高食鹽流通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建設作為發展現代食鹽流通産業的戰略任務,加強規劃和引導,推動營銷網、物流網、信息網的有機融合。鼓勵食鹽流通領域信息技術的研發和集成創新,加快推廣物聯網、互聯網、GPS監控調度系統、移動通信、電子标簽等技術在食鹽流通領域的應用。加快全省鹽業信息網絡平台建設,提升各類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支持食鹽流通企業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高倉儲、采購、運輸、訂單等環節的科學管理水平。
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校企合作平台、技術研發聯盟。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組織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科技攻關研究,在制鹽工業循環經濟生産技術、制鹽及鹵水化工共性技術、節能環保先進工藝、礦山綜合治理技術等領域搶占未來産品技術競争制高點。
鼓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對現有生産設施、裝備、生産工藝條件進行配套完善,提高先進産能比重。
——逐步淘汰落後真空制鹽傳統的生産工藝,向以鹽硝聯産型工藝轉變;
——逐步将四效真空制鹽向五效制鹽—母液回收的工藝轉變;
——倡導以多效蒸發向“單效機械熱壓縮工藝制鹽—母液回收鹽硝分離工藝”方向發展;
——推動兩堿鹵水淨化工藝向石灰—芒硝—煙道氣鹵水淨化工藝轉變;
——推廣用電器變頻新技術,降低制鹽生産電耗;
——加強對廢渣—鈣鎂泥的利用的研究,利用鹵水淨化的鈣鎂泥進行脫除煙氣中硫的技術運用。
(六)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塑造鹽業新形象
強化管理體系标準貫徹實施,推動各級供應商同步貫徹實施相關管理體系标準及其配套标準,全面提升供應鍊質量管理水平。建立鹽業産品質量監測預警平台,加強食鹽質量監督檢驗網絡建設,強化食鹽生産、分裝、運輸、倉儲、銷售過程中的監測監控,嚴禁不合格食鹽流入市場,确保食鹽安全和人民群衆身體健康。
支持企業通過研發核心技術,改進産品外觀設計、包裝質量與售後服務等,不斷提升品牌的質量形象與市場競争力。大力推進國家品牌、區域品牌、行業品牌和企業品牌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塑造我省鹽業産品質量新形象。加大“雲鶴”品牌營銷宣傳力度,擴大“雲鶴牌”産品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品牌價值和效應。以開發推廣多品種食鹽為重點,推進食鹽産品升級換代,多品種鹽銷售比例達到30%。“十二五”末,培育2-3個鹽産品全國知名品牌。
(七)推進節能減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推進低碳鹽業建設為核心,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努力開展節能降耗,降低單位産出能源消耗,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結構調整為根本途徑,通過淘汰落後産能,降低能源資源消耗;通過改善産品結構,提高産品附加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的力度,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廣泛使用節能産品,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
注重鹽礦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 開展鹵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完善鹽硝聯産工藝,提高芒硝的産出比例。全面實現可控的礦山開采,岩鹽資源的采收率由20%提高到30%。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食鹽儲備和市場監管制度,确保食鹽安全供應。深入貫徹《食鹽專營辦法》等鹽業法規,加強源頭管理,搞好市場巡查,嚴厲打擊涉鹽違法活動,杜絕假冒僞劣食鹽和私鹽流入市場,為實現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食鹽儲備管理體系,切實做好食鹽儲備,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完善食鹽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保證食鹽供應安全。
(二)加強鹽資源統一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省鹽務局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全省鹽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強化對鹽資源的管理。抓住發展鹽化工的曆史機遇,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合理開發利用岩鹽資源,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嚴格執行國家産業政策,積極調整鹽業産業結構,堅決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采用兼并、聯合、重組、收購等多種形式,擴大現有企業産能,延長産業鍊,提高岩鹽資源的利用效率和企業經濟效益。
(三)推進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鼓勵制鹽和鹽化工企業加大科技開發投入,建立研發技術中心,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積極争取國家、省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節能降耗、兩化融合等專項引導資金,組織科技攻關,解決鹽業開發中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實施品牌戰略,開拓系列鹽品市場,以一流質量和服務,提升“雲鶴”品牌形象,提高“雲鶴”品牌知名度,争創中國名牌稱号。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積極探索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産業發展模式。積極采用鹵水直供或液體鹽作原料制堿工藝,推動鹽堿行業循環經濟發展。
(四)擴大招商引資,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發展戰略,擴大對内對外和同行業的交流與合作。争取和落實省财政對省級食鹽儲備項目、現有倉儲設施維修改造項目、鹽業物流體系建設項目和鹽業轉型改革、調整重組以及鹽化工發展的資金投入。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引進戰略合作夥伴,擴大對制鹽和鹽化工項目的投入。開展銀企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增加鹽業貸款,支持鹽業經濟發展。
(五)加強人才教育培訓,優化人才配置結構。建立人才培養、引進、交流和使用制度,把科技興鹽、人才強企落到實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專業培訓,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養體制。引進急需的企業管理和技術研發人才,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建設一支懂技術、善管理、會營銷的複合型鹽業人才隊伍。創建學習型企業,營造學業務、學管理的氛圍。
(六)強化行業協會職能,服務行業和諧發展。充分發揮湖北鹽業協會作用,強化行業協會職能,積極依靠協會配合政府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目标實現。加強行業統計,及時發布相關信息。支持協會組織指導鹽業自主創新技術研發,參加企業重大技改和科技開發項目的論證和審查,組織産業發展規劃的實施工作。